金沙集團186cc成色來到這里,來到勞動者的陣地,來到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大本營,也意味著來到本色之地、踏實之地——只有勞動才是創(chuàng)造價值的原動力。
浙江四明山區(qū)的余姚市梁弄鎮(zhèn)橫坎頭村百丈崗水庫大壩不遠處,住著黃彭勛一家。
2018年春節(jié)過后,出現(xiàn)在人們面前的黃彭勛一身行旅風,要帶老伴陳三妹前往泰國:聽說那里溫度高,一片熱帶風情,我們山區(qū)冬天氣溫特別低。聽他說話,這老人家不僅會奮斗,還會“享受”。前幾年,一家出行選擇的是國內游。久在山窩窩里,終于有條件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。唯一改不了農家樂主人特性的是,每到一處,盡量多去農家樂。為的就是嘗嘗人家的特色菜,觀摩各地的經營模式,取百家之長。
黃彭勛這次特地帶老伴出國,主要目的是想讓她歇一歇。飯店生意越來越興隆,她受累了,又是個要強了一輩子的人,他每天看著心疼。心疼多了就留了心眼,知道只要在店里,甚至只要沒離開四明山,她都停不下來。干脆,這回把她帶出國門,諒她沒那么長的手,總能閑散幾天。
一路上,作為游客,享受著別人的服務,想起在家服務著各地的游客,身份的轉換令人新鮮,也使他們比普通游客更能感受到旅行的快樂。對于黃家人,每次出行的最大樂趣不僅在一路行來的步步風景,更在于一家人坐在異鄉(xiāng)餐桌旁的溫馨閑適。
這跟坐在自家餐廳里到底不一樣。我們不但出山了,還出國了,有時候,老兩口不由得相視一笑。
當然,還是免不了研究泰國菜,顯見遠走他鄉(xiāng)也不能令老伴真正放下自家的農家樂。這一點,黃彭勛奈何不了陳三妹:你這是把百丈農家背出國門哉。
不管你是一個人還是大隊人馬,臉上留有太陽與山風印痕的黃彭勛總會及時迎出門來。中等個,微胖,細眉細眼,舉止有著與這個年齡不相符的靈活。難以相信,他沒兩年就要到七十,是個真正的老人家了。未開言,先笑容可掬,招呼進門的口氣,仿佛你不是來到他家而是回歸自家。
隨著他的手勢——他的手勢開頭讓我想起陳式太極。他指揮人停車,在大堂門口將客人往里讓,細分到讓他們上樓或在樓下落座。這時候,他的手勢帶給我新的聯(lián)想:倒像個樂隊指揮,手起手落,指東打西,停車妥、排桌妥。
這頭他還要收銀、開票。拿起筆,做慣了農活的指頭粗壯有力,略帶點笨拙,但他由衷的笑容彌補了這一切。結賬的客人有時排著隊,耐心地等待。
也就是說,從早上五點,黃彭勛打開大門迎接晨曦起,這一家人開始熱身,客人來臨之后節(jié)奏陡然加快,動作連綿,幾無停止。
如果讓他們穿上演出服,甩上水袖,百丈崗水庫之下每天上演的將是多么精彩的大戲?群演們不請自來,源源不絕。觀眾是靜默圍拱的群山,伴奏的是無處不在的淙淙流水。
一道溪流緊貼著百丈農家門前流過,上連著百丈崗水庫,下通往梁讓大溪。無論晴雨,溪水清澈。在黃彭勛心目中,就像他的三妹,不停地忙碌,從年輕到不再年輕,他心目中永遠的上海妹子。
黃彭勛是地道的橫坎頭人,陳三妹卻是個上海知青。1969年,十七歲的陳三妹到四明山區(qū)插隊。不想這暫時一落就成了永久。這個上海來的姑娘,長身玉立,臉如銀盤——這一點與黑黑的黃彭勛截然不同。但她不怕任何臟活累活,樣樣事情都做到拔尖。
在這里,陳三妹學會了各種農活,還練出一手烹飪技術,尤其擅長做點心。這一點,無意中顯露出上海女子的精致。
飲食上的功夫,來自于她從小在上海接受的熏陶,來自于后來親手操持一家人飯菜的訓練。此外,她還在食堂燒過飯,與其他知青在梁弄鎮(zhèn)上開過點心店。出來單干后還在鎮(zhèn)上開過熟食店。這些,都讓她的手藝不斷精進。
大半生起早摸黑,在煙熏火燎、油膩襲人中度過。做過餐飲的都知道這一行的艱辛,得吃常人不能吃的苦。所以她訓導子女特別嚴格,只有四個字:吃苦致富,顯然比勤勞致富更嚴格。
2003年春節(jié)前夕,剛剛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同志冒著嚴寒來四明山區(qū)考察,看望革命老區(qū)群眾。他深入梁弄鎮(zhèn)以及有浙東紅村之稱的橫坎頭村調研,提出建設全國革命老區(qū)全面奔小康樣板鎮(zhèn)的期望。還在年后給橫坎頭村黨總支和村委會的回信里鼓勵他們發(fā)揚老區(qū)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保持艱苦奮斗、自力更生的精神風貌,解放思想,與時俱進,加快老區(qū)開發(fā)建設,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。
認定目標,明確方向,橫坎頭村的舉措之一是推進旅游。游客逐漸增多,前景看好。未雨綢繆,2004年,經過物色,張志燦認為村民黃彭勛一家條件最合適:黃家屋里屋外寬敞干凈,是做餐飲的理想場所。更重要的是,陳三妹廚藝一流,還有女兒黃玲玲,亦深得母親真?zhèn)?。在張志燦眼里,黃家天生是個“農家樂”之家。
2004年的某個春日,當黃彭勛從寧波某軸承企業(yè)的門衛(wèi)室望見張志燦大踏步走過來,臉上不由自主露出笑容:是阿燦書記。橫坎頭村民都愛這么叫他。
黃彭勛以為阿燦書記是來找企業(yè)負責人談業(yè)務,自己記得張家也做軸承加工。受邀的張志燦進門衛(wèi)室坐下后遲遲不起身,不知就里的黃彭勛陪著他聊天。從村里的事情聊起,紅色紀念館改造,景點開放,游客多了很多,起碼需要吃頓飯的地方,村里有條件開農家樂了……
是啊,村里正發(fā)展旅游,你們回來開飯店吧,我看沒人比得上!再說,山外面很多地方都辦起來了,我去轉過,生意不錯,收入至少比打工多得多。
商量的結果是留在外面再看看。理由很充足:村里人跟城里人不一樣,平白無故,他們不會外出就餐。再說,這大山之內,小村莊里,連我們自己都待不住出來了,哪里會有那么多游客進去。
這一看,一年很快過去。村里一期工程完工后,張志燦覺得條件又成熟一些。他有的是耐心,又一次趕到寧波。這回黃彭勛老遠看見熟悉的身影,就知道他的來意。
直接將張志燦讓到屋里坐下,捧上杯熱氣騰騰的茶,張志燦一副要打持久戰(zhàn)的樣子。如果上次是試探性的,這次就是專程勸說。列舉了種種有利條件,從村子旅游業(yè)的發(fā)展和后期規(guī)劃,直到夸贊他家女將的廚藝,再到能為村里帶來的便利,末了比較在外打工的艱辛與在自己家共同創(chuàng)業(yè)的溫馨。熟知《三國演義》的黃彭勛不免搖頭:這家伙,怕是遠不止三顧茅廬,心里不由得熱乎起來。但他是個謹慎周全的人,決定再等等。
黃家按兵不動,張志燦盯牢不肯放。每去寧波辦事,少不了去轉轉。一通閑話,遠山遠水,終究繞回到初衷上來。以致每次在廠門口看見這個固執(zhí)的老鄉(xiāng),黃彭勛忍不住咧嘴:他又來了。
老成持重的黃彭勛領著一家子這一等又過了一年。2006年,形勢不等人,將事情放在心上的黃家人都看清楚了,橫坎頭村旅游真會興旺發(fā)達。
秋天到來,山風開始清涼。那一天,在村辦公室,這次,是黃彭勛找的張志燦:我們不走了,想開農家樂!
終于回來了。幾年等來這一表態(tài),把張志燦樂得,只管站起來握著黃彭勛的手,一雙大眼笑成細眼。樂過后,輪到他給黃彭勛奉上一杯熱茶,開始了一番詳談,實打實的,關于開農家樂怎么辦理手續(xù),將來可能遇到的問題。臨別,張志燦搭著黃彭勛的肩,對這位村里的能人鄭重贈言:老彭,回來后,前面的路我陪你走著,后面的路得靠你自己拓展。
黃彭勛鄭重其事地點頭應允。他知道張志燦的意思,開飯店,一定要誠實經營,精益求精——即便做到了這一點,創(chuàng)業(yè)之路也會有坎坷,需要沉得住氣,能堅持下去。
其實,這兩三年來,黃家人雖然照樣在寧波打著工,心里想的卻是橫坎頭,時刻關注著那里的變化。時不時的,一家老少聚攏來討論阿燦書記拋過來的議題——后頭已經變成傳統(tǒng)話題:去村里開農家樂致富。問題是,真能致富嗎?
其實作出這個決定之前,黃家的行動已經表明了傾向。2005年,他們在老家新建了三幢樓房,花去十多萬元。雖然那年黃彭勛在張志燦面前還在說著再等等,但在家庭經濟尚且緊張的情形下,如果不是決心要在村里開農家樂致富,勤儉持家的他們不會急著花那么大本錢在住房上。
緊接著裝修、開業(yè),又花去一大筆錢。所以一開始,為節(jié)約成本,黃彭勛夫妻倆、女兒黃玲玲作為店里的主力,只請了一個鄰居臨時幫忙。
當時農家樂開起的時機挑的是“十一”黃金周,客人來得還不少。假期結束,熱鬧不再,店里生意急轉直下,急得家里人絞盡腦汁、四處奔走。第一年,營業(yè)額最高的一天僅有一千元左右。忙慣了的黃家人,守著空蕩蕩的店堂,守著寂寥的百丈崗水庫和四明大山,面面相覷。他們一下子適應不了多出來的空閑,把店里打理得一塵不染,還有大把富余時間。
倒是黃彭勛,記著阿燦書記的提醒,當門衛(wèi)的經歷,也讓他習慣堅守與等待,加上心里存著底子,穩(wěn)住了一家人:撐過去,后面就會順起來的。黃彭勛說自己的信心來自三方面:
一是生意最慘淡的時候,不光是村里,連鎮(zhèn)里的干部也經常過來疏導鼓勵,并幫著找客源。張志燦來得更勤。那陣子,鎮(zhèn)里和村里還給黃家補貼了六千元。這不僅僅是雪中送炭,更可以看出各級政府對四明山區(qū)對橫坎頭旅游發(fā)展的信心。
二是村里得天獨厚的紅色旅游資源正得到進一步開發(fā),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觀,游客漸漸來得多了,向好的趨勢非常明顯。
三是特色農業(yè)迅速發(fā)展壯大。2003年,橫坎頭村建起櫻桃種植基地,村民跟進后,種植面積越來越大。櫻桃采摘游對城里人有很大吸引力,綠色旅游方興未艾。
果然,堅持到2008年,轉機出現(xiàn)。陳三妹清楚記得4月底的周末,村里的櫻桃紅了,客人像潮水一樣涌進村子。村里滿了,他們家的小院也就滿了。一個中午,平時只能擺放十余桌的店里接待了五十多桌客人。黃家人又面面相覷起來——人來得太多了。
那時起,店里的生意真正上了正軌。每個周末,在城里上班的兒子兒媳都得回家?guī)兔Α:芏嗫腿讼掳嗪筇匾鈴某抢镖s來吃桌農家菜換換口味,城里飯店的總廚也會帶著手下來嘗嘗特色農家菜。
那幾年,生意穩(wěn)定,淡旺季還是有的,但從2017年起,再不淡了。陳三妹笑著說,大年初一也擺了二十多桌。有意思的是,這個春節(jié)來的顧客,主要是橫坎頭村、梁弄鎮(zhèn)的鄉(xiāng)親——這證明自己當年的想法錯了,一旦時代發(fā)展,生活改善,就算圖個省事、熱鬧、高興,農村人也會外出就餐。
隨著經營規(guī)模擴大,百丈農家目前員工超過十人,都是鄉(xiāng)里鄉(xiāng)親。日營業(yè)額有時達到三萬元左右,2017年的凈利潤數(shù)十萬元。黃彭勛眉開眼笑:農家樂辦得好,是村里發(fā)展紅色旅游和綠色農業(yè)帶動起來的。2018年春節(jié),習又給橫坎頭村的黨員們回信了,要求努力建設富裕、文明、宜居的美麗鄉(xiāng)村,我們更有信心,更有奔頭。
對于陳三妹,百丈農家的成功驗證了她的家規(guī)家訓:吃苦致富。她的理由是,如果沒有以前吃苦練就的出色廚藝,就算機會來了,能拿得出手嗎;沒有以前養(yǎng)成的吃苦耐勞習慣和筋骨,能耐得起現(xiàn)在的辛苦嗎?所以,吃苦致富要先吃苦,致富后要繼續(xù)吃苦。唯一不同的是現(xiàn)在吃苦的同時也在享受——心情舒暢,干活有勁,還能忙里偷閑去旅游犒勞自己。
陳三妹這幾年主要做點心——肉包子和油鹽餅,都是實打實的貨。來到百丈農家,看到點心一盆盆端出來,熱氣騰騰,香氣彌漫,你卻難睹三妹大娘的真容。她確實是沒空露面——
“如今,我可以聽家人的話,不用做了,但至少現(xiàn)在沒人比我做得好。做了幾十年做出來的硬功夫,客人愛這一口,我就愿意做下去。以前這么艱辛的日子,我都閑不住,現(xiàn)在這么好的日子,叫我怎么閑得住?!?/p>
與我們坐著說話時,她說著說著似乎要落淚,為自己走過的路吃過的苦,可是言談之中又忍不住開心:日子興旺發(fā)達,家人齊心協(xié)力。從清貧到富足,這是她對自己大半生的觀照,也是橫坎頭一路行來的寫照。
黃玲玲個子比母親更高挑,保持著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苗條。在客人眼里,她翩若驚鴻。因為她只活躍在透明的廚房里,廚房外面就是點菜間,客人點菜間隙,抬頭可以看見在灶臺上掌勺的她。
當然,她的“舞蹈”收獲的不是喝彩,而是一碟碟美味佳肴帶來的惦念。她不是灰姑娘,也不需要水晶鞋穿,她自帶光芒,勞動著不僅僅是美麗的,還是幸福的。
黃玲玲一聽樂了:怎么來的,跳舞來的,你跟我在灶臺前,一天不知幾萬步,跳過幾天,保你苗條!
春天去橫坎頭的游客,不僅有櫻桃可賞、可摘、可品,另有四明山新鮮的野山蔬。4月去,我就看見剛從溪邊摘下的艾、水芹菜、馬蘭頭、薺菜,山里剛挖的尖尖山筍。一大籃一大籃子排開,碧綠雪白,像春天一樣動人。
艱苦的年代里,戰(zhàn)士們也吃著這些野菜。現(xiàn)在,人們只是特意嘗新。時代不同,心境截然不同。追憶當年,很多游客特意點一盤油鹽餅,幾碟野菜,一盤五谷雜糧,吃得踏實,吃出感慨萬端。
很多塊獎牌疊在廳堂里。太多,擺不開。陳三妹說。然后一塊一塊地翻開來,刻在上面的都是自豪。
踏實的橫坎頭村人,他們的日子,是被勞動、努力、奮斗填滿的,就像四明山連綿,全部是實實在在的巖石、泥土和一寸寸長出來的綠色年輪。